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节日作文 话题作文 字数作文 作文素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4-29 16:49: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前十章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书中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让我受益匪浅。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语文,很多语言环境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阅读就会更通达,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方法和信心,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为何刚入学的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却越来越少?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倒医院里去。”这就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不能对于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标准,只要他很努力,取得进步就是值得表扬和肯定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好好地对待孩子们,及时的发现他们的进步,他们的优点,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更要多一点关心。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二条,让我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更富新意的了解,《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的,“没有时间啊!”几乎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口头禅,现在的我们任务重,压力大,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写心得、交论文、发帖子、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活动……这件事还没处理完,那件事又接踵而至……简直喘不过一口气来。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比照自己,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而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也只有养成了自觉读书的好习惯,不断增加自己的教育教学储备,我的工作起来才会真正地轻松快乐。

  一位不读书的教师,难以以身作则教导学生热爱读书。如果教师长年不摸书本,如果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们除了会做练习题,所有的好书与他们无关,这是多危险的事啊。遏制这种危险的蔓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们先捧起书本。可见,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都抽出适当的时间捧起书本读书吧,这样你的视野会更广阔,思维更丰富,学习时间更充足,你的文采也会更广博。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事例,也有精辟的分析。通过读书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只有学生爱上了你这一门学科,学生的天赋才能得到发展,他们才有兴趣学,才有可能学好。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难题,有时候面对这些难题不知所措,通过拜读这本书,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启发,使我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的确是经常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给教师的建议》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我们不要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

  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没有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所以收获甚微。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启迪着我重拾书本,重温那股墨香!

  耕耘知识的沃野,兢兢业业、永不懈怠;三尺讲台、一生情愫,那里有我的精彩;直到双鬓斑白就算青春不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新内容的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看来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

  但是当教师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叫起来,让他们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你们刚才不提出问题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

  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真正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地去采摘,获取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会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记得曾有位家长问我,她的孩子每天的作业都写的很慢,她在旁边督促也不行。孩子呢也总觉得学习很累很吃力,这怎么办?当时不太记得我是怎么具体回答的,但心里却觉得当时自己给的回答是那么苍白无力。如果说我是医生的话,那么我并没有给病人最有效的良药。直到读了他的书以后,我才了解到这时的孩子们的全部经力都用在背诵、识记和保持上去了,以便使他们能在课堂上回答出教师的提问。而他们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没有时间去思考。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才行。

  阅读此段,我不禁深受启发,他的这个建议对我们而言何尝不也是深有其效?现在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平时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辅导、写各种各样的总结、反思,我想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那也是应如他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的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让人头疼的“后进生”,尽管他们在学习上费了很大的功夫,老师费了很多精力。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家长着急,老师头疼。学生失去了信心。面对这种情况,一般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他们认真学习课本的知识,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不舍得让他们再浪费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其目的是想让他们通过“勤”来“补拙”。这样以来,越到高年级,这些后进生和他人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落伍而不能考入高一级的学校。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回顾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历程,我对后进生的转化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记得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父母和老师也只重视书本知识,自己也没有认识到阅读课外书的好处,很少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成绩虽然还凑合,但是总是成绩平平,虽然基础知识基本掌握,但能力方面没有大的提升。自己也没找到原因,总觉得别人比我聪明很多。是自己智商影响了学习成绩。特别是在写作方面,作文总是得不到高分,文章写的很平淡,没有含金量。后来才知道是自己读书太少的缘故。有幸的是高中毕业后我考入了外语师范学校,学习英语专业。由于我不断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品尝到读书的.好处。上课时,我力所能及的把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现成一个知识链,然后给学生讲解书本的内容。学生听的津津有味,而且效果也很好。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生如果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相反,儿童学习越困难,他就应该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熟记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好“第二套教学大纲”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满好奇心,对知识更加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后进生,我们要及时督促他们复习学过的知识,经常检查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是他们再成为让家长着急,老师头疼的“老大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近几日,又再次翻阅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大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每一条建议,都凝聚着他的聪明与智慧,都寄托着他的梦想与希望。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特别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他在文章中说: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问题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你,作为教师,也会被学生思想的潮流所带走,你会忘记你是思想方向的引领者,你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你跟一群孩子一起为发现真理而欢欣鼓舞,你在心里回答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见,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深的教育理论素养,如何胜任自己的工作呢?受其影响,我开始反思自己:业余时间大都浪费在了闲谈与家务上了。与书籍的接触越来越少,不管是专业的教育知识和自己的知识面,都逐渐狭隘,真是惭愧不已。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作为教师的我怎能不与时俱进呢?从现在开始,逐渐改变生活步骤,多走进图书馆,去翻阅新上架的教育理论书籍以及综合性的各方面书籍,真的很有必要。多读一些国内外的教育家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并将好的经验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注意积累、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自己的身后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实的脚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这本书是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30多年的教育实践的体验、感悟,为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专为教师们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0年前,我读过这本书,去年又从新读了一下,感觉就是近年来为了素质教育才写的,根本不像是上个世纪写的书,在他的书中处处透着智慧、思考,处处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你都能在书中找到相应的建议。

  最近细读了第49条建议—《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给我的感触很深,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分析到:我们每天都说要学生掌握知识,可是知识这个概念的含义很广泛,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如果要学生去背诵知识是很困难的,通过研究学生,我们就会知道,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我被他的分析深深地吸引着,我迫不及待的往下看,接着苏霍姆林斯基批评到,某些教师没有注意到有些学生的学习工具已经折断,还不顾一切的把一批批新材料不断地对到学生的机床上,要求他:快点加工,别偷懒,使劲干!我看到这里就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确实也犯有这样的错误,常常对学生个体的实际缺少分析,总是认为学生在偷懒。怎么办?我接着往下寻找答案。苏霍姆林斯基形象的说,什么是工具?这种工具装有5把“刀”—即5种技能:读、写、算、观察、表达。许多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和进行无效学习,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运用这5把“刀”的应有能力。最好教育家用很多实例分析了这个工具的'重要性,使我深深的认识到这5种技能是缺一不可的,小学教师一定要注重教会学生使用这个装有“5把刀”的工具,就拿我教的数学来说,“阅读”一样是重要的,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不能自觉的领会教材,他就无法解答数学中的应用题,因为他无法流利的、理解的把题目读出来,“观察”在数学中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空间与图形领域是最需要观察能力的,没有观察能力就无从学会这些知识。

  可见,在小学阶段,不管是那个科目,都要重视读、写、算、观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小学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装有“5把刀”的这个工具,这个工具用好了,其他的问题才迎刃而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这本书第一次让我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很多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其中更有充满了“人”的魅力的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等等。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课题。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为了能让我们这些新教师快速成长,从开始入职我们接到要写读书笔记这项任务,总共有五本书,说实话一开始觉得这项差事没有什么意义,于是走马观花的写了几篇。直到这个寒假我才有幸拜读了冉乃彦编着的《给年轻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才恍然大悟,读完这本书心里豁然开朗。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边读边写,只是一心一意的在读,认真的体会书里的每一句每一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年轻教师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年轻教师怎样较快地发展自己;年轻教师怎样上好一堂课;年轻教师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等。文章版式的设计与众不同,这也正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每篇文章的开始都会有一句与文章内容相符的名人名言,那就是这篇文章的灵魂。

  第一篇文章里名言是这样说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期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我们年轻,正是风华正茂彰显活力的时候。我们是园丁,用爱浇灌祖国的花朵。我们是年轻的人民教师,我们肩负的责任不仅是千万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旺。这是我们的骄傲!

  由题目所说文章中作者为青年教师提出了很多建议,这是我们现在寻觅或以后思考的答案。我想这些都是从经历无数次失败挫折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有这样的明灯启航,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会少走很多弯路。青年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大家都脱口而出,相比之下练好基本功的大忌是鲜见的。其中包括:舍本求末、浅尝辄止、盲目骄傲。每一点都有事例说明,语言质朴但很有说服力。()文章的最后说道:“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其实还不知道如何备课讲课,应该在工作实践中通过无数次的失败去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平日里总是有各种埋怨,其实想想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的在同一地方跌倒,把失败的教训作为以后前进的财富,这也正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

  读书增长理论知识,提高个人修养。这本书中提到许多具体的方法、技巧,但这不是为那些习惯于依赖现成经验的懒汉而准备的。世界上根本没有“一抓就灵”的万灵药方。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理念,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创造成功的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其中第一条就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能作者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孩子们是有差异的。在工作中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同一个老师教的,同一个教室里坐着,学习的成绩却是天地之差”。而作者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更是用了儿童提水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因为我们都知道儿童的身高、体重、力气等都不一样,还有性别的不同,肯定是提水的结果就不同了。如果非要让体弱瘦小的人和身强力壮的人提水一样多不可,那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体弱瘦小的人会元气大伤,到第二天就什么也干不了了。因为差异性的存在,学习出现不同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面对着这样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再“一视同仁”了。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努力的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将学习和他们的兴趣联系起来,去积发他们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及时的进行鼓励。作为平凡的人,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就是所谓的“人无完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及时鼓励,让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为集体服务,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是很重要的,并非一无是处,老师和集体还是非常重视自己的,虽然成绩上不如人,但是在其它方面还是很优秀的。当这些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被老师和集体信任时,他们的信心就会重建起来,学习的激情也会燃烧起来,相信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因此,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寒假我做的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完成了策划已久的越南行,领略了风景与人文俱佳的东南亚风情,而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却是我读完了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书是陆陆续续读完的,一条条建议或使我我半年工作中些许郁闷心情得以释放,或让我仰之迷思,或让我开怀大笑。

  我读的第一条建议是“教师需要点静气”。日子如水流去,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应对检查、回复家长、批改作业、上课,成天将同样的事情干得毫无生气,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误以为自己能做很多事,最后冒冒失失,任何事情都做得不够彻底,身上徒增一点“躁气”。我需要静得下心来去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去批改校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在课上说过的每一句话,反思自己的言行,总结自己的得失,好让自己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是一个“新人”。

  第二条让我印象深刻的建议是“要有宽容的精神”。学会宽容好像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精神,但也仅限于课堂上老师的口耳相传,电视里公益广告的“隔靴搔痒”,一到某些具体场合,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宽容,宽容不仅仅是一种遇到问题时解决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生活中,如果我们做什么都只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能对别人产生一种“同情之理解”,如果我们因为人的性格不同而不能与之和平相处,那么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宽容;教学时,我们只认教学大纲,看不见孩子的实际情况,听不得一点点的建议,守着自己习惯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脑子里容不下一丝一毫他人的建议与看法,那么我们还不是宽容;面对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批判孩子偏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一味地排斥脏孩子、调皮的孩子,那么我们就还没有学会宽容。我想,有时宽容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渴望着自由的人会不会有时是被自己的时常冲突着的人格束缚呢,如果我们能稍稍宽容自己,那会不会也是造福自己呢?

  “命运是设置好的舞台,每个人只需在台上尽力表现就好,无需证明自己的对与错。”读完此书,鞭挞有时偷懒的自己,读完此书,开始释放有时压抑的自己,读完此书,激励些许倦怠的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09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2-2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04-20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04-28

精选建议作文300字3篇03-10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03-09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03-18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02-17

优秀教师读书心得04-24